当家作煮

疫情封控到现在,我觉得我的厨艺是完全匹配疫情的发展线路,可能有一点的滞后,不过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,小试牛刀、渐入佳境、已臻化境、归于平淡。

上一次更新的时候,是我们小区第一次全员核酸,场面极度混乱,小区里排长队,不过做完后大家还围在一个放了一堆鸡蛋的桌子旁七嘴八舌,直到有个志愿者过来挥挥手,说只有老人做核酸才发鸡蛋。然后大家都悻悻离开了,毕竟下午还要上班。那是我才刚刚开始WFH一周,周围的商业和进出还算自由,偶尔在大清早跑去菜场买菜的时候,听到卖菜的阿姨说某某小区又封闭了,我也没多想,只是往菜篮子了多扔了两个土豆。常年加班的互联网人,很少有机会连续一周在家做饭,上一次还是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日子。不过就我个人的技术储备来说,连续做上一周饭不重样,还不是什么大问题。这个阶段主要是来回顾下各类家常菜的调味配比,增加一些手感,毕竟做中餐,讲究的是一个”适量“,一勺酱油配多少肉,一勺豆瓣酱配多少豆腐。

封控正式开始了,好在封控前一两天,在楼下超市囤了不少吃的。四月的头几周虽然疫情的数字每天都在蹭蹭的涨,我倒不像其他人那么焦虑,毕竟靠着家里的食材和公司的投喂,还能变换一些菜式。对于常见的家常菜,比如红烧排骨、土豆炖牛腩等,可以做到闭着眼睛放调料了。毕竟,如果咸了的话,就多丢一点土豆胡萝卜进去,一方面能够吸收一部分咸味,另一方面也能多吃两顿。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在于,利用家里仅有的食材,和政府发的土豆胡萝卜黄瓜等,琢磨出一部分虽然看似简单,其实并不简单的食物。比如凉拌手撕鸡或者凉拌黄瓜的拌料,就需要油辣子、酱油、耗油、糖、盐、胡椒粉等揉在一起祸祸。但其实,不讲究一点的话,直接放老干妈就可以,毕竟我刚说的,就是老干妈的配料表。

当意识到我们区政府的领导可能只认识青椒、茄子、包菜和午餐肉之后,我就变得焦虑了起来,毕竟再封下区,要做不重样的食物就比较难了。好在经过多年的积累,家里的调味品有30+的品类。所以光是炒包菜就能炒出虾酱包菜、橄榄菜炒包菜、醋溜包菜、素炒包菜,加上政府发的午餐肉,可以选择性的丢一点进去,那么就能变换出8种不同的包菜。哦,对了,家里封控前买的小米辣,已经被时间转换成了干辣椒了,炒的时候选择性的丢一点进去,又多了8种组合…所以,这段时间的重点成就,是利用有限的食材组合多样的口味。然而茄子这个东西,我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到能怎么变换了。大概这最近的一个月我吃的茄子的数量,可以赶上我过去三十年的总量了吧。在我过去的经验里,茄子的出现只有两道菜,鱼香茄子和地三鲜。前者费肉,而且是剁好的肉糜;后者费油,尽管京东给力的送来了空气炸锅,但是茄子这种不出油的食材,很难再空气炸锅里形成微妙的变换。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红烧茄子的酱油、醋、糖和豆瓣酱的配比。

时间来到五月,盒马京东拼夕夕也陆续恢复了一些,小区的团购开始多样化了起来,而我们楼的购买力又是冠绝全小区的。家里黑板墙上的食材列表,也是擦了又写写了又擦,我想我已经不太需要绞尽脑汁去想排列组合的问题了。存量的食材和家里的各类调味品使用情况,了然于心,想糊弄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米线泡面来对付,要做肉做菜,也不用费力去思考配比。做饭的过程中,我可以思考怎么写代码或者怎么在下午的会议上撕逼,毕竟在做机械式的劳动的时候,大脑可以放松去攻克一些别的技术难题的,尤其是切菜的时候,只是家里的刀太钝了…转眼618快到了,该买一套刀具了。

封控还没收尾,连续在家做饭的记录还在不断被刷新。尽管家常菜系的技能点已经点的差不多了,但是对于西餐、面点的发展路线,仍然有大量的演进空间,还请拭目以待。